【漫画·旧事】说说老夫子的“始创者”

【漫画·旧事】说说老夫子的“始创者”

冯骥才著《文化发掘·老夫子出土》

事后,冯骥才在仔细分析王泽所作《老夫子》中的人物造型和性格设计后断定:王泽确实搬用了朋弟“老夫子”和“老白薯”的漫画人物造型和性格。于是他用了两年时间搜集史料,一个一个拜访知情人,最后将史料碎片梳理成《文化发掘·老夫子出土》一书,于2001年交由西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朋弟和王泽各自的“老夫子”和“老白薯”漫画造型对比的形式来昭告读者:“老夫子”漫画造型的“始创者”不是王泽,而是已经过世的天津漫画家朋弟。

朋弟

朋弟,1907年生于四川成都,自幼丧父,依靠当川剧演员的哥哥为生。1919年,他考入四川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艺术系,1930年考入上海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1933年到天津河北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担任美术、音乐、戏剧教员。

朋弟所作《老夫子》连环漫画

1936年,朋弟开始画漫画并向报刊投稿。次年,他创作的连环漫画《老白薯》在天津《银线画报》上连载;1941年,他创作的连环漫画《老夫子》在《新天津画报》上连载;1942年,他创作的《阿摩林》在天津《庸报》上连载——三家报刊在同一个时间段内连载同一位漫画家三套不同主人公的连环漫画,这在当时的漫画界还是件新鲜事。这三套漫画的内容大都是反映都市最底层人民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人物刻画也很细腻。每套漫画的标题都是四个字,从不用文字解说。

朋弟《老白薯》连环漫画之“割鸡丧胆”

1944年,朋弟携家眷离开天津返回成都教书,1947年又回到天津教书并继续向报刊投稿。1949年后,他先后在天津新华书店和天津广告社工作,1951年调入中国戏剧研究院直到退休,198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朋弟《阿摩林》

朋弟的漫画创作高峰期是在1937年至1944年,其间他的作品大量发表在京津两地的报刊上,其中《老夫子》和《老白薯》是他的代表作。这两套作品紧贴生活、针砭时弊,广受社会好评。1949年后由于朋弟专注于戏剧研究,再没有画过漫画,他的名字便在中国漫画界销声匿迹了,已出版的几种《中国漫画史》中,也都没有提到他。

王泽所作《老夫子》

王泽(原名王家禧,王泽是他的笔名),1924年生于天津,1956年移居香港,1963年开始依照朋弟“老夫子”的造型和性格,创作同名作《老夫子》,还把朋弟《老白薯》里的主人公“老白薯”的造型放进《老夫子》中来进行演绎。由于改革开放之前,内地与香港信息交流的阻隔,致使内地漫画界和朋弟本人对港版《老夫子》的诞生毫不知情。1980年,当天津漫画家黄冠廉将王泽的《老夫子》拿给当时已73岁的朋弟看时,朋弟木然,微笑无语……

朋弟为一家线店画的广告

广告中的人物即是“老白薯”

后来,王泽赴美国定居,已于今年年初病逝,现在继承他创作《老夫子》的人是他的长子,名字就叫王泽。

对一直使用朋弟“老夫子”和“老白薯”造型及性格而继续创作《老夫子》之事,父子俩(笔名“王泽”的王家禧和长子王泽)半个世纪里从未发声。

王家禧

笔者认为,“老夫子”的始创者和著作权当属于朋弟,王家父子使用其造型、延续其故事,为社会做出了新的贡献,这值得称赞;但漠视朋弟的著作权,不标注“老夫子”始创者朋弟的姓名,就会让当今《老夫子》漫画的读者误认为“王泽”就是“老夫子之父”,这对真正的“老夫子之父”朋弟不公。

朋弟所作《上海现形记》

编审:肖承森 编辑:韩晓艳

图文来源自讽刺与幽默报

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讽刺与幽默报(ID:fcyymwx)。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数据

全面详解传奇武器升级机制
365外网足球

全面详解传奇武器升级机制

📅 07-17 👁️ 577
巴尔扎利个人简介 默默无闻的后防支柱
365bet体坛即时比分

巴尔扎利个人简介 默默无闻的后防支柱

📅 07-30 👁️ 8843
办公软件office怎么读音
bt365验证不通过

办公软件office怎么读音

📅 07-06 👁️ 8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