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是一次“责任感启动”的信号:
让孩子知道,拥有财产意味着拥有选择权,也意味着承担后果。
🔹 它更是一次“沟通机会”:
家长可以借此走进孩子的思维,看他在意什么、想买什么、打算怎么分配这笔钱。
而不是一句“我帮你保管”草草结束。
那压岁钱到底该怎么花?有没有科学可操作的方法?我整理了一个适用于3~12岁孩子的“压岁钱5步分配法”,供你参考:
【第一步】:让孩子自己数一次钱,建立“拥有感” ✅
不要急着收!
哪怕孩子还小,也请让他自己拆红包、点钞票、记录总额。
这是他对“财产归属”的第一次感知,也是“我能拥有”的心理起点。
可以准备一个可爱的记录本,和他说:“你来当‘小管家’,记录今年你的压岁收入。”
哪怕孩子还不会算数,也可以贴上数字标签、画画表达,这一步是他参与的关键。
【第二步】:和孩子一起“开家庭会议”,共创压岁钱怎么用 💬
不是家长说了算,而是一起讨论。
比如可以这样引导:
“我们来决定,这些钱分成几份?”
“你想要留一部分自己支配吗?”
“有没有想买的礼物,或者想做的事情?”
甚至可以画出一个“压岁钱分配图”,用色彩表示“存储”“计划支出”“愿望清单”等。
目的不是让孩子懂理财模型,而是让他知道:花钱是需要计划和讨论的。
【第三步】:执行“4:3:2:1分配法”,让孩子学会平衡 🔢
实操上,可以用这个简单比例:
40% 存入定期储蓄账户(教育基金、长期目标)
30% 作为计划性支出(买书、文具、课程)
20% 由孩子自由支配(玩具、礼物、游戏卡)
10% 进行公益或家庭回馈(捐助、买礼物给长辈)
这看似复杂,实则是一次价值教育的练习。你会发现孩子在思考:“我该怎么用这些钱?”、“我真的想要那个盲盒吗?”
【第四步】:记录花钱过程,建立“消费感知” 📔
推荐一个互动方式:亲子共同制作“压岁钱流水账”或者“愿望实现清单”。
比如孩子用20块买了拼图,他可以贴一张照片、写一段话:“这个拼图我拼了3天,好开心。”
这个过程,就是从“花钱”到“体会价值”的桥梁。
【第五步】:回顾与奖励,激发孩子“理财成就感” 🏆
一个月后、三个月后,不妨回顾:
你买的东西用了多久?还喜欢吗?
是不是有后悔的支出?
有没有为一次“大额支出”做了提前规划?
孩子在复盘中学习金钱的延迟满足感、计划性和责任意识。
可以设置“小小理财官”奖状,甚至让孩子在下次压岁钱分配中拥有更多决策权。
实用场景推荐:
📘 儿童财商绘本:《我会用压岁钱》《钱从哪里来》《我要自己花钱》
📱 家庭理财APP:如“亲子账本”或“小小理财师”
💰 零钱工具:透明零钱罐、目标存钱盒、压岁钱打卡表
📊 家庭仪式:每年“压岁钱年度总结大会”,让孩子做一次“自我汇报”
最后,最重要的不是“压岁钱最后剩多少”,而是这个过程中——
孩子开始思考“钱从哪里来”?
他学会了“不能全花掉,要计划使用”;
他理解了“自由背后是责任”;
他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被鼓励”。
你会发现,这些价值,比任何一个红包都珍贵。
如果你已经“代管了”今年的压岁钱,也别自责。现在开始,依然来得及。
你可以找个安静的晚上,对孩子说:
“我想我们可以一起决定,这笔钱怎么用,你愿意和我一起管理它吗?”
孩子的眼睛,一定会亮起来。
欢迎留言告诉我:你小时候的压岁钱怎么花的?你希望你的孩子,怎么花他的第一笔“财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