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王嬙):人物生平,入宮待御,出塞,匈奴生涯,身後之事,主要成就,歷史評價,

王昭君(王嬙):人物生平,入宮待御,出塞,匈奴生涯,身後之事,主要成就,歷史評價,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一說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期宮女,後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王昭君維護漢匈關係穩定達半個世紀之久,“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基本介紹

本名:王檣、王嬙別稱:明妃、明君、寧胡閼氏字號:昭君所處時代:西漢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南郡秭歸人(湖北宜昌市興山縣)出生時間:約公元前52年去世時間:公元前19年主要作品:《怨詞》主要成就:鞏固邊塞和平配偶:呼韓邪單于、復株累若鞮單于墓葬: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地位:民族友好使者子嗣:伊屠智伢師、須卜居次、當於居次

人物生平,入宮待御,出塞,匈奴生涯,身後之事,主要成就,歷史評價,名人評價,文學評價,軼事典故,平沙落雁,畫工棄市,親屬成員,父親,丈夫,子女,個人作品,怨詞,報漢元帝書,個人爭議,姓名字號,出塞緣由,最終死因,後世紀念,故里,墓葬,史籍記載,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入宮待御公元前52年王昭君出生於南郡秭歸縣(今湖北興山縣)的一戶平民之家。王昭君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間女子的身份被選入掖庭,成為了一名宮女。根據民間傳說和記載,王昭君入宮以後,由於不肯賄賂宮廷畫師毛延壽,毛延壽將王昭君畫的並不是十分美麗,因此沒有被選入漢元帝的後宮之中。出塞竟寧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來長安朝覲漢天子,自請為婿。元帝遂將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于,並改元為竟寧。單于非常高興,上書表示願意永保塞上邊境。王昭君抵達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韓邪單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師,封為右日逐王。匈奴生涯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韓邪單于去世, 王昭君向漢廷上書求歸,漢成帝敕令“從胡俗”,依遊牧民族收繼婚制,復嫁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兩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鴻嘉元年(前20年),復株累單于去世,且糜胥繼任為搜諧若鞮單于。兩年不到,王昭君病逝。身後之事公元2年王莽專政,為取悅王太后,厚賞烏珠留若鞮單于,令其送王昭君長女須卜居次返回中原,進宮服侍王太后。[18-19]初始元年(8年),王莽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朝。匈奴單于認為“非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於是邊疆迭起,禍亂無窮。公元9年,王莽換單于璽,授新章。公元10年,新朝改匈奴單于為匈奴服於。備甲率三十萬攻匈奴,預分其地為十五國。公元11年,王莽使人誘賂呼韓邪諸子。烏株留分告諸部入塞、大賂。車師降匈奴。天鳳五年(18年),烏累若鞮單于死,其弟輿繼為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于。為了改變兄終弟及的傳位制度為父子繼承制,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于便廢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斯承襲左賢王位,復殺知牙斯。公元265年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追尊司馬昭為文帝,為避司馬昭的諱,王昭君被改稱明君,史稱明妃。主要成就邊塞和平的貢獻昭君出塞後的幾十年時間裡,漢匈兩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關係。呼韓邪單于附漢與昭君出塞,不但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此外,加強了雙方的交流,使當時相對落後的少數民族必然產生對中原先進制度的嚮往,促使一些少數民效仿中原的制度。歷史評價名人評價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宋)王安石絕艷驚人出漢宮,紅顏命薄古今同。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何畀畫工?——(清)曹雪芹文學評價【人民網】:王昭君化身和平使者,遠嫁胡地,身在異鄉的她做了許多實事。如今,王昭君墓的“青冢”出現在很多地方,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歷代人民感念她的大德。【歷史網】王昭君遠嫁匈奴。王昭君本人的想法具體如何已經不要緊,倒是透過後人對此事的解讀,能看出歷朝歷代的婚姻觀、地域觀和審美觀等。軼事典故平沙落雁王昭君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竟寧元年(前3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來長安朝覲漢天子,對漢稱臣,並自請為婿,漢元帝挑選了宮女王昭君。昭君告別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黃沙滾滾、馬嘶雁鳴,使她心緒難平,遂於馬上彈奏《琵琶怨》。淒婉悅耳的琴聲,美艷動人的女子,使南飛的大雁忘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於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為了王昭君的雅稱。畫工棄市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元帝因後宮女子眾多,就叫畫工畫了像來,看圖召見寵幸。宮人都賄賂畫工,獨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畫得最差,不得見漢元帝。後來匈奴來求親,漢元帝就按圖像選王昭君去,臨行前才發現昭君優雅大方、容貌最美,悔之不及,追究下來,就把毛延壽、陳敞等許多畫工都殺了。歷代文人多據此為文、吟詩作賦,如吳雯《明妃》:“不把黃金買畫工,進身羞與自媒同”;陳志歲《昭君出塞》:“漢皇恨殺毛延壽,詎省根由在自身。”王安石《明妃曲》:“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歐陽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萬里安能制夷狄”。親屬成員父親王襄,據《琴操》載,王襄系齊國人,昭君十七歲時,將其獻於元帝,余則不詳。丈夫呼韓邪單于(前夫),匈奴單于,公元前31年逝世,昭君與其共同生活三年,育有一子。復株累若鞮單于(後夫),呼韓邪之子,原名雕陶莫皋,前31年至前20年在位,昭君與其育有二女:須卜居次、當於居次。子女子:伊屠智伢師,匈奴右日逐王、右谷蠡王,因王位繼承問題,被呼都而屍道皋若鞮單于殺害。長女:須卜居次,名雲,又稱須卜居次雲、伊墨居次雲,居次,相當於漢之“公主”,嫁於匈奴右骨都侯須卜當,育有二子,須卜為匈奴姓氏。次女:當於居次,名不詳,嫁於匈奴當于氏,故名當於居次。兄子:王歙,原為漢朝長水校尉,王莽新朝時期被封為和親侯。兄子:王颯,王歙弟,王莽新朝時期任騎都尉,被莽封為歸德侯。長外孫:大且渠奢,須卜居次長子,漢封后安侯,更始元年(23年),漢兵攻殺王莽,奢與母皆被殺。須卜居次的小子漢書中有提,名字不詳。次外孫:名不詳 ,當於居次之子,匈奴醯櫝王,天鳳五年(18年),受命到長安向王莽朝貢。

個人作品怨詞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苞桑。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報漢元帝書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餘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於賤工,南望漢關徒增愴結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憐之。(註:1、《怨詞》最早見於《琴操》,但該書對昭君的生平介紹與正史不符,故此詩作者可疑。2、《報漢元帝書》是偽作毋庸置疑,據《後漢書》記載,昭君“上書求歸”是在呼韓邪單于死後,此時漢元帝已經去世兩年了。)個人爭議姓名字號史料記載據班固《漢書·匈奴傳》記載,“王薔,字昭君”,“號寧胡閼氏”;《漢書·元帝紀》又稱之為“王檣”。在范曄《後漢書·南匈奴列傳》中,卻稱“昭君字嬙”。在兩本重要史料中,就出現了四個不同的稱號:王薔、王檣、王嬙、王昭君,導致後世對王昭君的姓名字號莫衷一是。繡刊昭君和番雙鳳奇緣全傳牆、檣、嬙王昭君以民女被征入宮,初無封號,身份只是宮女,其名字也不會被注意。《漢書》第一次提到王昭君時,稱其為“王檣”,“檣”字很可能如“拳夫人”的“拳”字一樣,僅是與被徵選入宮時的某種特徵相聯繫。檣指船桅桿,王檣即為一位船載而來的王姓姑娘。而“牆”、“嬙”這兩個字,都是檣字的同音假借。昭君、寧胡《漢書》說“王牆字字昭君”,《後漢書》卻說“昭君字嬙”,從史料的衝突推斷,“昭君”一稱很可能是封號而非字號。“昭:日明也”,“昭君”即漢皇光照匈奴的象徵。“王昭君”的含義則為代表漢家君王光臨匈奴的王姓姑娘,這稱呼應該是昭君出塞前夕被賜的封號。王昭君在請行前地位只是宮女,不是皇室支系,不能封為公主,而下嫁番王必須要有一定的身份,於是便只能按她具有“光明漢宮”的美麗和代表漢皇光照匈奴的政治使命賜封為“昭君”。“寧胡閼氏”與“王昭君”一樣,皆為政治含義豐富的稱號,都是在這件政治大事中,雙方君王政治意圖的反應,也是對能取得良好政治成果的祝願。漢元帝還因此事改元為“竟寧”,同樣也透露出對此事的願望。結語關於王昭君的史料非常少,在新的證據出現之前,只能由以上推論猜測:王昭君除姓王可以確定外,她的名、字都應屬不詳,很可能是本來就沒有,後世因其政治封號才習稱“王昭君”。出塞緣由據《漢書》記載,王昭君出塞的原因是:漢元帝答應呼韓邪單于願婿漢氏之請,將她賜給呼韓邪單于。(《漢書·元帝記》:“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韓邪單于來朝。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乎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昭君出塞記載《後漢書》的記載則是:昭君進宮多年,得不到皇帝臨幸,心生“悲怨”而慷慨應召,自願出使匈奴。(《後漢書》:“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

兩相比較,《後漢書》記載的可信程度不如《漢書》。昭君離鄉背井被選入深宮,多年不得臨幸,已是不幸,遠嫁習俗殊異的匈奴宮廷,結果未必更好。而且,在呼韓邪死後,昭君曾“上書求歸”,可見昭君並不喜歡待在大漠,因此昭君出塞極可能並非她個人的意志。至於《西京雜記》中的“被畫工所誤”、《琴操》中的“盡召後宮,問誰能行者,昭君盛飾請行”,已經近似小說家言。《樂府解題》亦持“自願請行”說,但末尾記載昭君不願從胡禮、吞藥而死,更不足為據。最終死因王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結婚僅兩年(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韓邪單于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伊屠智牙師。呼韓邪單于死後,昭君必須改嫁呼韓邪單于第一閼氏所生的長子雕陶莫皋單于。王昭君不能接受,上書漢成帝,請求返回故土。但成帝令她遵從胡俗,昭君只得下嫁。昭君與雕陶莫皋生有兩女,長女即須卜公主,小女即當於公主。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二十年後),53(33)歲的王昭君鬱鬱而終,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後世紀念故里昭君故里位於湖北宜昌興山縣寶坪村,村原名煙墩坪,又名王家灣、昭君村。全村300多人,大多姓王,據稱皆為昭君娘家後裔。村中有粉黛林、佳麗島、浣紗處、彩石灘等20餘處勝跡。是展示昭君遺址遺蹟及漢代宮廷仕女文化的首批國家AAA級旅遊區,也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昭君故里塑像1983年,興山縣組織建成昭君紀念館,正中立著一尊高2.8米的王昭君漢白玉雕像,館內陳列“香溪孕秀、別鄉進宮、漢宮幽怨、塞外流芳、昭君千秋”展區。1988年12月,昭君紀念館被湖北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省級示範基地”。墓葬昭君墓,又稱“青冢”,“青冢”一詞,杜詩對其註解曰:北地草皆白,惟獨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另有解釋認為:塞外多白沙,昭君墓無草木,煙垓朦朧,冥濛作青色,遠見數十里外,故曰青冢。昭君墓址並無考古發掘,在內蒙古、山西、河南等地均有相關墓葬或衣冠冢。內蒙古昭君墓,座落於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墓體狀如覆斗,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墓前雕有聯轡而行的雙騎塑像。2006年,以昭君墓為核心,擴建為昭君博物院,現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山西昭君墓,位於晉西北與內蒙接壤的朔州朔城區南榆林鄉青鐘村,清《馬邑縣誌》《朔州志》載村原名青冢村,有闊四、五畝,高丈余之冢。2013年,晉蒙首屆弘揚昭君文化研討會立有新碑,碑首篆額“流芳百世”,碑體是蒙漢雙語韻文:“頭枕大青山,腳登雁門關,玉手嬉桑乾,淚眼望長安”,碑陰鐫刻線雕昭君肖像。河南昭君墓,位於許昌市襄城縣,據《襄城縣誌》載:十里舖西有一古冢,名青冢,是為紀念昭君出塞所建的衣冠冢。冢旁有龍興寺,後人遂將龍興寺改名為青冢寺。寺中松柏參天,濃蔭蔽日,香火鼎盛時終日煙霧繚繞,狀若煙雲,似昭君出塞時的滿腔憂怨,故稱“青冢愁雲”,為明代襄縣八大景之一。2006年6月8日,青冢寺被列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史籍記載《漢書》卷九、卷九十四,作者班固《後漢書》卷八十九、卷九十九,作者范曄《資治通鑑》卷二十九——卷三十一、卷三十五,作者司馬光《琴操》怨曠思惟歌,作者蔡邕《漢書匈奴傳》《後漢書·南匈奴傳》藝術形象文學形象王昭君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詩、詞、小說、戲曲創作亦多以其為題材。據統計,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七百多首,與之有關的戲曲、小說近四十種,寫過昭君事跡的著名作者五百多人。清光緒年間,永康胡鳳丹月樵氏輯錄為《青冢志》十二卷,收集昭君相關詩歌五百零三首。較有代表性的如:作品名稱作者詩詞作品《王明君辭》石崇《詠史詩·青冢》胡曾《王昭君》庾信《昭君辭應詔》庾信《明妃曲》王安石《王昭君》鮑照《昭君村》蘇軾《昭君村》駱賓王《明妃曲》王夫之《詠懷古蹟》杜甫《明妃》吳雯《昭君詞》白居易《王昭君》張仲素《五美吟·明妃》曹雪芹《懷古絕句·青冢懷古》曹雪芹《王昭君》李商隱《昭君志》賈天源《題昭君墓》翦伯贊《解昭君怨》王睿《蝶戀花·出塞》納蘭性德《昭君出塞》陳志歲《謁昭君墓》董必武《長相思·王昭君》貴穀子戲曲作品《王昭君》曹禺《五更哀怨曲》(敦煌遺書殘卷)《王昭君變文》(敦煌遺書殘卷)文學作品《雙鳳奇緣》雪樵主人影視形象拍攝時間影視名稱扮演者影視類型1940年《王昭君》容小意香港電影1955年《王昭君》利青雲香港電影1964年《王昭君》林黛香港電影1984年《王昭君》魏秋華香港電視劇1987年《王昭君》黃虹內陸電視劇1987年《王昭君》宋岡陵台灣電視劇2006年《昭君出塞》李彩樺內地電視劇2007年《王昭君》楊冪內地電視劇2008年《母儀天下》白慶琳內地電視劇2011年《四美圖》李玉剛歌舞詩劇2013年《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王玉婷靜態電影2015年《昭君出塞》李玉剛詩意舞台劇2016年《昭君出塞》唐詩逸大型原創民族舞劇

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