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和潘曉均就職於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是一對系統工程師夫婦。李東果敢幹練,是中心測控系統的主任工程師;潘曉沉穩細緻,是中心計量戰線唯一的巾幗組長。結束了「探火」任務,李東和潘曉難得的休了十幾天假,相約好好過個七夕。8月22日,他們共同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的採訪,講述航天人的故事。
17年來,這對夫妻明月天涯兩相望,在各自崗位上堅守奮進,參與執行了100多次航天發射任務,成為中心為數不多的百戰伉儷之一。然而結婚11年來,他們很少有機會能陪家人過完一個完整的節假日,相守的時間不超過三分之一。他們約定先「大家」後「小家」,顧「大家」也不舍「小家」,用心勾畫著事業家庭都幸福的同心圓。
結婚11年相守不到4年 無怨無悔的「航二代」
潘曉的童年,是跟隨著父母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度過的。「對於航空航天,我從小就特別熟悉,因為耳濡目染,就是在這個環境裡長大的。航天人裡有一句話,說『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我們家的確就是這樣。」潘曉的老家在四川綿陽,跟隨父母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度過了從童年到高中18年的時光,大學畢業後,又來到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繼續做光榮的「航天人」。他和老公李東2003年來到西昌,因為是老鄉,逐漸在工作中相識、相戀,2009年結婚。「我們的戀愛,是很自然而然的,可能因為性格比較合,無論對工作還是對生活,都是比較認真的人。」
工作以來,潘曉在中心技術部從事儀器設備的計量保障工作,李東則在距離潘曉7公裡外的觀測站從事航天測控工作。「雖然我們之間的距離只有7公裡,卻因為工作原因,常常見不到面,兩周能見一次就是很好的,最多的時候,李東兩三個月才能回家一次。」接受採訪的時候,李東和潘曉給廣州日報記者粗算了一下:這17年裡,兩人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三分之一。
只參加過一次孩子家長會 輔導功課「遠程視頻」
從川西高原座座地面測量觀測站,到祖國最南端的路基測控點琛航島,中心覆蓋兩省多地的測控網是完成運載火箭、太空飛行器跟蹤測軌、遙測信號接收與處理、遙測信號發送任務的第一棒。作為中心測控系統工程師團隊的領頭和負責人,李東帶領團隊馳騁在西昌、文昌兩個發射場,負責對任務測控系統工作進行總體把關、質量監督和技術指導。對於李東來說,出差早已成為了他的常態。對於這一點,身為「航二代」的潘曉非常理解和支持。「沒辦法,我們的工作性質就是這樣的,而且,雖然李東不常在家,但每次一回家,家務活他就都包了,對我父母、對孩子也都非常負責任,是個好老公。」潘曉幸福地說。
相守十年來,他們很少有機會能陪家人過完一個完整的節假日,兒子快長到自己肩膀處高了,李東卻只參加過一次家長會,還把教室的樓層記錯了;潘曉很想帶著孩子去趟海南島看看椰林和塔架,卻因兩個發射場壓茬推進的高密度航天發射任務抽不出時間和機會……除了每天午飯後、晚飯後和睡覺前雷打不動的家庭電話視頻。潘曉需要進駐到西昌發射場區開展電磁環境監測的時候,身在千裡之外的文昌發射場的李東,忙完崗位上的工作便會主動接過照顧孩子學習的任務,通過視頻遠程輔導兒子的功課。潘曉對記者透露了自己的小秘密:「老公在家時間少,但我希望兒子能多感受到父親的角色,所以想到了『遠程視頻』這一招。這一招挺好用的!」
17年執行100多次任務的「百戰伉儷」
李東和潘曉的生活在各自忙碌中顯得格外平淡,沒有些許儀式感,可肩頭卻有減不下的責任感,心底更藏著說不出的幸福感。相伴十年來,他們總是互相體諒著對方的不易、努力分擔著工作的壓力,積極承擔著家庭的責任,用愛彌補著陪伴的缺失,把工作事業幹得有聲有色,把家裡家外操持得有條不紊。忙碌之餘,誰都不曾抱怨。自從2003年雙雙投身航天事業以來,17年過去了,這對夫妻「明月天涯兩相望」,在各自崗位上堅守奮進,參與執行了100多次航天發射任務,成為中心為數不多的百戰伉儷之一。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西昌航天人在抗疫防疫與中心任務兩個戰場同時出擊、雙線作戰,北鬥全球組網收官任務順利結束後,李東馬不停蹄地從西昌趕往文昌,投入到火星探測任務的緊張備戰中。今年年初,李東帶領的測控系統工程師團隊研發出火箭殘骸信息處理與發布系統順利通過第54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任務的實戰檢驗,使我國火箭殘骸精準定位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而潘曉帶領她的計量保障小組,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重重壓力和挑戰,圓滿完成了西昌發射場8次航天發射任務的計量保障工作,用甘之如飴的堅守確保了每塊儀表、每臺設備正常工作,為星箭飛天的安全貢獻了力量。「計量保障工作是火箭發射任務成功的基礎和前提,工作繁重、責任重大,西昌發射場上成千上萬的儀器儀表、龐大紛繁的設備設施、錯綜複雜的電磁環境都事關火箭發射的成敗,而完成一次任務的計量保障工作,就要檢定儀器儀表近萬個;完成一次標準合格的檢定,就要操作設置上千次。」潘曉對記者介紹說。對她而言,加班已然變成了她的習慣。而身為女性、母親同樣承擔著照顧家庭的重任。「沒辦法,這兩種責任,我都必須擔好。」每天下班回家,潘曉首先要照顧好兒子的學習和生活,把孩子弄睡了之後,再到計量實驗室加班到深夜。
兒子希望長大能做航天員 當「第三代」航天人
堅守一段聚少離多的感情不容易,平衡家庭事業的天平更不容易。為了兼顧好工作和生活,親力親為抓好兒子的教育,他們兢兢業業,相互支持和理解,彼此約定先大「家」後小「家」,顧大「家」也不舍小「家」,用心勾畫著事業家庭都幸福的同心圓。「七夕」快要到了,這麼多年相濡以沫,有沒有什麼想對妻子說的?記者問李東。「潘曉在家裡是好妻子、好媽媽,在單位裡也非常認真、投入地工作,有時候,我看了都佩服。但我們也是普普通通的人,雖然我們相守的時間有限,但在航天人中,還有比我們更不容易,長期兩地分居的。」 2020年春節,李東為了照顧長期兩地分居的同事,主動提出自己來值班,因此又沒能回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李東回憶說,在自己從事航天事業的17年裡,自己回老家探訪父母的天數屈指可數。大愛很重,小愛也重,獻身航天事業的愛最重,正是這種對彼此發自內心的珍視和牽掛、支持和理解,才有了他們工作家庭的恬淡幸福。
讓夫妻兩人欣慰的是,兒子並沒有因為他們工作的忙碌而感到失落,反而在父母熱愛工作、珍愛彼此的示範影響下,格外地勤奮自律、陽光開朗、善解人意。當兒子在作文中寫道「我的爸爸是航天人,是我心底的英雄」,亦或是不經意說出「媽媽你認真的樣子真美」的話語,無論是李東還是潘曉,都能真切地體會到「平淡是福」的真諦。更令人感動的是,潘曉說,兒子的理想是希望長大了能做個航天員,「那麼,他就是我們家第三代航天人了!」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馮秋瑜 通訊員 何玲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馮秋瑜 通訊員 何玲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馮秋瑜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